教育在线

“独木桥”之外的广阔大道

时间:2023/11/23 11:41:46  作者:康富维  来源:人民观察周刊  查看:19103  评论:0
内容摘要:      人生有路叫从业(技工教育思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山西高新技工学校 康富维——破解中职教育的难题概 述应试教育体制下那些对文化课不感兴趣的孩子进入了“中职”(包括技校和职高),对他们...
     人生有路叫从业(技工教育思考)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山西高新技工学校 康富维

——破解中职教育的难题

概 述

应试教育体制下那些对文化课不感兴趣的孩子进入了“中职”(包括技校和职高),对他们怎么教?他们的人生路该怎么走?

“独木桥”之外的广阔大道

这些孩子中大部分是不想学、不会学,甚至厌恶书本、老师、课堂和学校。而技工学校作为与普通高中同等地位的教育机构,却被人们固有的观念歧视而不被看重,整个教育体系对此久无良策而放任成为教育死角, 技工教育进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

如何振兴技工教育?怎么重树这些学生的自信?利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育内容触发其兴趣?如何实实在在提高这些学生的获得感?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考虑社会刚需,同时,根据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确立符合这个群体特点的教育观念;把“目标、观念和形式”统一为可操作可复制的教育模式是每一个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之义。

“独木桥”之外的广阔大道

目  录  

一、从技校生特殊性出发确立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

教育的过程是塑造一个人性格、能力和潜力的过程

1、动手能力强决定了以“做”为主的教育形式

做事也是学习

劳动也是教育

“做”产生兴趣

2、心智不全决定了价值观再造

自我意识不健全

普遍的自卑心理

较强地表现欲望

屡战屡败决定了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性

人生有路

资本雄厚

活力旺盛。

二、培养职业意识和从业能力的实践证明目标可行

1、职业领域的定位决定教育的内容和实践的形式      

适合学生从业

加深职业认知

掌握从业本领

2、提供必要真实的从业知识是实践的指导和基础

编写教材

主要内容

师资建设

3、根据未来职业方向进行有目的的两类实践活动

在校的实践

企业的实践

三、用职业目标统领“三阶段”培养模式的尝试与设计

第一阶段:一个前提与两个同步

第二阶段,三个结合的企业实践

第三阶段,管理能力与自主从业

一、从技校生特殊性出发重新确立:

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

技校生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爱学习,自卑心理和年龄偏小的“三大特性”是这个群体的劣势也是教育的难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劣势”中隐藏着优势,“难点”为解决问题提供方向。

动手能力强决定了以“做”为主的教育形式

这些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爱学习。对学习的没兴趣自然产生对学校、老师和学校的厌恶。使得传统的“正规”的教学秩序难以维持,教学计划难以实施。怎么办?

“独木桥”之外的广阔大道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注意到,这些不爱学习的孩子爱动爱玩。“爱动”可以引导到劳动,“爱玩”可以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习。由此引发两个根本观念的突破:一是“做事”(劳动)也是学习;二是中职教育要以寓教于乐为主要形式。

做事也是学习。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清代教育家颜元的实学思想:经世致用,实学习行。领导人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没有进学校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孩子动手,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实践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形式,这些观点之真理性是不言而喻的。

“独木桥”之外的广阔大道

劳动是学习形式。是实践启发了我们并证明:以劳动和做产品的实践,不仅实现了直接的教学目标,带着问题学习还提升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兴趣,还产生了责任意识,节约意识和热爱劳动的意识,还增强了自信心,更增加了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感情。总之,包括做产品在内的实践教育,有效解决了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和“教育过度”等传统教育的“枯燥、乏味、空洞”问题。实践使得我们坚定地相信:对这些技校生而言:劳动是最好的学习形式

“独木桥”之外的广阔大道

需要产生兴趣。长期的教育实践发现,技校生的学习兴趣不是来自书本中的知识,更不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授课,而是来自他所做的事情:要么是一份工作,要么是一个产品。是在“做”的实践中,是在有直接成果的目标中,自觉地感受到对某些知识的需要,进而产生求知的要求,兴趣来自知识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在这个前提下,老师协助他翻书讲解,他会非常认真主动自觉地学。这就要求教育者:以参加劳动的实践为入口,把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作内容,以实践需要为限度实现——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效果的统一。

“独木桥”之外的广阔大道

2、心智不全决定了价值观再造的可能

技校生的入学平均年龄15周岁,毕业年龄18周岁。15-18岁是世界观尚未成型而处于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着可塑性强的特点。

自我意识不健全。这个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健全。通俗地说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干啥。对于自己,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事情、事物和矛盾中的位置,对任何行为包括过失,都自然地寻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生理特点产生极大的可塑性。

普遍的自卑心理。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是这个群体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初中时期成绩都不理想。中考的失利,使得他们心里有一种失落感,加之社会舆论认为上职业中专没有出息。在他们无奈地进入职校以后,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特殊群体的组合,容易形成“小帮派”现象。这些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相同的“命运”和同一的归宿,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同病相怜”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这样的心理特点要求自信心的再造。

较强地表现欲望。表现欲是自卑心的另一面,是自卑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技校生,正是由于文化基础不好,在学习成绩上很难进步,心理的倾斜度较大,对任何批评否定的言语甚至眼神都很敏感,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害怕别人瞧不起他们。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需要经常寻找机会表现自己。这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为重建自信提出了必要,更重要的是:为树立起适合技校生状况的新目标提供了心理基础。

3、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决定了把职业(从业)本领的掌握作为培养目标

教育需要目标统领,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就无以规定教育内容和确定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是与受教育者的人生需要目标相一致。人生需要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就没有现在的状况和人生目标之间的生命路径。而人生目标的确立是根据个人不同的特性。中职孩子的特殊性,产生了通过另辟蹊径确立人生目标,进而获得自信的极端必要。这个目标就是——职业(从业)本领的掌握。

人生有路。对孩子前十五年的教育是:好好学习才有出息。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是:考试考试再考试。这些学生被淘汰出局了,在家长、老师、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眼中他们没希望了!在学生自己的眼中没什么前途了——自信心的丧失对其一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对他现在一切行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自暴自弃,价值虚无,自我放任,摆烂躺平……面对他们的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或许就是:接地气的人生规划。人生的路不止考试升学这一条,还有一条宽广的道路叫——一招鲜吃遍天的自立自强。

资本雄厚。年轻是从业中最重要的资本。技校生在从业上与本科比具有的最大优势是:实践历练的时间长。从业靠本事,本事是练出来的。任何能力都不只是课堂教育的结果而是实践历练的结果。从业的本事是在从业实践中磨炼出来的功夫。而技校生对从业而言具有的最大优势就是时间。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已经是22—25岁了,一毕业就面临结婚成家买房子等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又受到孩子的拖累。与他们相比,技校生实践历练的时间比他们多4—7年,如果把在校时间算上,则多7—10年时间。年轻是最强大的资本,年轻就意味着有时间去经历、去体会、去成长、去总结,去感悟,这,对于从业而言是最宝贵的财富,最雄厚的资本。

务实观念。技校生没有本科生的优越感,能够放下姿态,不会好高骛远,挑三拣四。从业是一个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诸多事情,这就需要从业者能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去完成每一件事情,了解即将从事的行业,通透理解和把握项目的内涵及其相关要素的关系。技校生比较充分地社会实践,较早地掌握一些与生产经营的知识,较早地接触到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对于启发学生对行业和企业的思考,促进学生的从业行动都是有利条件。

活力旺盛。技校生有无限的精力,处在极具想象力、非凡的活力与创造力的年龄段。这让年轻人在从业过程中,能够保持旺盛地精力去开拓进取,这是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从业过程是一路问题、一路情况,一路矛盾,一路困难,因此需要一路抉择,一路解决,一路实践,一路探索。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用以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创造力、精力与活力的持续支持。这时,技校生年轻这个最重要的资本、充分的历练时间和务实的观念就显得难能可贵。

二、培养从业意识和能力的实践

证明目标的可行

“双创”的国家战略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从业型人才,只要从技校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企业生成的自然规律,积极引导,采取正确的教育内容和实践教育的办法,技校生能够成为社会从业浪潮中的弄潮儿和生力军。

从业领域的定位决定教育的内容和实践的形式

把从业作为培养目标是个大方向。为了规范教育内容和实践形式则需要明确在哪个领域从业,从事什么工种。要知道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技校生的现实和企业发生的一般规律,从业的起点不能高,工种要以实践技能为主,最好能有一个“练”的条件(也就是岗位实践)。适合学生的具体项目是酒店、餐饮、护理,汽修,烹饪、美业、家政。

适合学生从业。这些从业项目,对技校生从业而言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这些项目,要么是与人的生存直接联系的恒久需求,要么是具有朝阳性的新型行业,都具有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二是这些项目都需要某种技术和技能且门槛不高,适合技校生做。

三是在这些行业和工种中,有较多的成熟品牌,人力资源缺口巨大,成熟的商业模式,各类业务培训,管理软件等。这些,对于通过实习实践成为职业达人甚或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创业目标是必要的。

提供必要真实的从业知识是实践的指导和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从业能力。”这是国家对职业学校在从业教育方面提出的要求。近年来探索从业教育的结论是:大学生能从业,中专生也能从业。学校继而将从业教育提升为战略发展高度来加以建设,注重顶层设计,从业教育框架到建设内容,到保障措施等加以系统考虑。     编写教材。教材的内容设计是:首先让学生明白从业是什么?是对学生在第一阶段开展从业启蒙教育、播种从业教育种子、诱发学生从业好奇的萌动。每章的结构设计:先是讲故事(真实案例),根据故事(真实案例)情节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是老师总结出结论与做法。最后是设计情境做练习。

以“从业能力”为出发点,结合中等职业学生现实状况,全面、深入地进行教材开发工作。研发中坚持四项原则:一是知识结构化——每本教材设章和节,章节之间联系紧密,形成系统知识结构与体系;二是内容实用化——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提供与未来从业领域与从业项目直接需要的知识,能够给学生以行动上的指导;三是表述通俗化——内容表述要深入浅出,用语简单通俗,让学生易懂易记;四是呈现多样化——采取案例、插图、图表等多种呈现形式的佐证理论,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主要内容。针对学生特点,以从业一路“hwo to do”为主线,以“大道至简”为原则。 首先告诉学生,从业就是“通过本领获取收入”

师资建设。有了教材还要有人能够讲好。提供从业知识的必需条件即师资培养就提到日程,特别是“双师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3、根据未来从业方向进行有目的的两类实践活动

根据确定的从业方向进行从业基础知识的教育,实现启发学生从业意识,唤醒学生从业的冲动和掌握从业基础知识的目的,为投身从业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把开展从业实践作为教育的内容。实践分为在校园内的实践和到企业去的实践,两种实践,或先后接续或穿插进行。

在校的实践。设计多种形式的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可以通过劳动完成的——“事”让学生去——“做”。一类是防护与维修。学校教育行政,后勤管理和物业管理方面“事”,比如:学校所有的新建、扩建、加工工程,学校实验室设备、电工、水暖、护栏,窗户,操场水渠防护等各种工程的维修,都尽可能安排学生做。甚至包括校车,老师的汽车这些比较简单的维修等。

另一类是做产品。比如:学校教学中需要的产品,学生自己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的产品,老师和家长工作和日常生活需要的产品,都尽量让学生做出来。有些产品制作有一定难度,就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共同准备、共同制定方案、共同动手做出来,把完成的产品标上学生的名字。

第三类是活动。一是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各类的“活动”:常规的技能大赛、文艺、体育和社会活动;二是主动设计一些与从业方向有联系的活动,比如主题明确的社会调查和企业调查等。三是组建多个学生社团,并以社团为依托,引导、鼓励和分派各种任务。

事实证明:三大类校园实践活动的设计、倡导和有意识地推动,对适应学生好动的特点,满足争强意识,进而自信心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同时,与从业目标相关的活动,对于消化课堂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引发学习兴趣,增加投身真刀真枪的实践冲动,有着任何教育都替代不了的作用。如果把各类活动都制定出评定标准,则更能激发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勤俭意识和奋发向上的青春活力。

企业的实践。与从业领域的确定有直接联系的企业,是选择学生实习单位的目标。

实习中,我们把从业与岗位目标合一为,实现技校生职业生涯成为的可行性:“店长与经理人的培养”。直接目标:凭实践历练的能力先担任部门经理或店长。终极目标:能够做好店长或部门经理的,就适合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创业,从而实现自主创业。

为强化实习效果,实现经过实习而从业的目标,在实习期间管理上采用了三种办法。一是在实习期间采取“双师制”的办法,即每一组学生既配备学校老师同时又配备企业师傅,各有侧重,共同管理。二是制定阶段性实习目标,规定与时间对应所完成的事项;三是严格考核,把考核结果与经济利益挂钩。三个办法同步实施,保证了实习效果和独立从业成功的概率。

三、从业目标统领的“三阶段”培养模式

这个模式是以从业的培养目标为统领,并依托这个目标建立学生的自信。在这个基础上,以学生特点和确保从业成功为前提选择从业领域,进行实践为主的从业教育。教育由顺序承接的三阶段构成:“一个前提两个同步”的学校教育;“三个结合”的企业实践;“店长经理基础”上的自主创业。

第一阶段:一个前提两个同步。

自信重塑。道理是:不改变自卑心态,一切教育无从入手、无从展开、无从产生效果。如何建立自信呢?告诉他们:考试分数不代表素质、分数不代表未来。人生的路很漫长,起决定作用的是持续地朝着一个目标前行。多数有大成就者都不是考试的优胜者。最重要的是指出:你们面前还有一条与分数无关系的路:从业。从业所依赖的能力来自实践,而由年轻决定的充分的实际时间则是最大优势。有理有据说清楚,学生会豁然开朗,一扫萦绕心头的自卑霉气,精神为之一振,教育就好办了。

两个同步是:把从业知识的教育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同步进行。正确的从业知识会点燃潜藏内心的从业激情,愿意投身从业实践。还会增加对从业的信心:原来从业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不过是“通过本领获取收入”,能不能干成,关键在于得道,而得道的办法是坚持不断地实践。只有选好一个目标专注地做下去,就没有干不成的道理。

第二阶段,三个结合的企业实践

第一个结合是“企业特点与从业工种”结合。既然确定了是适合学生从业又容易做成的行业,那么,选择在酒店、餐饮、维修、家政、护理、美业等领域做得好的企业作为实习企业,是有目的的实践教育的前提。

第二个结合是“岗位与师傅”的结合。大凡技能型工作或事业,师徒传承是几千年传统的技术技能乃至从业教育的办法。选定了企业等于选择了行业,选择岗位等于选择具体工种,工种的知识技能需要师傅带领的实践。

第三个结合是“干活与上课”结合。干活是学习,为了做得更好,在充分的实践历练的基础上,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经验中包含的知识的学习,进而懂得产生知识的基础理论。这样的学习不可缺少。经验证明是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

第三阶段,管理能力学习基础上的自主创业

管理能力的学习,既是实现的目标又是独立自主创业的前提和准备。这个既是直接目标又是过渡条件的目标设计,通过三步来完成。

一是在实习开始的时候,就把管理能力的学习作为培养目标列入实现计划,完成计划的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制定,要取得企业的认同并积极配合执行;

二是根据《管理能力学习方案》制定考核标准与晋升条件。标准与条件要明确,量化,使学生看得见,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考核要定期进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尚存的差距及努力的方向。

三是对已经胜任管理岗位的学生,进行独立运行自主核算的分公司或分店的培训,要完成《管理手册》规定的培训项目。

这时,已经担任店长经理的学生面临两个抉择,一是继续现有岗位的工作;二是自己在企业品牌资源的帮助下另起炉灶,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无论如何选择,都是我们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技工教育的成功。

特别说明

这个培养模式是在几十年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些是在认识层面,有些是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已经产生成果。

这个模式是技工传统教育的突破性补充,与原来的培养目标并行不悖,能够同步实施的嵌入式做法。

这个模式对原有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新目标提升了学生的自信。新实践增强了学习兴趣。

产生价值的是肌肉记忆,才是生产力,GDP,不好学,更不简单!

读万卷书不如读毛主席的书,走万里路不如走长征路,阅人无数不如跟毛主席走。

岗位是成才的唯一土壤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没有最后一公里,教育不知道要干什么,需要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准教育。

人最终的成才只有岗位上,需要是最好的老师,永远的导师。我们的教育就是开发需要,研究需要,创新需要,做教育市场供给侧的工作,再也不能让学生讨厌我们的教学内容了,那是教育的自杀。开发研究成果的速度比著书的速度还快,教授的学习速度更慢,学校与社会的融合,才是现代教育的速度,这是新的现代学徒制内涵。

父母全是无证上岗的,老师是有证无能、无阅历上岗的,成功人士是可以带出人才的,但是成功人士无责任无机会教育人,这个教育怎么搞、人才怎么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