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新闻媒体如何避免疫情报道误区

时间:2020/3/10 13:06:34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查看:29  评论:0
内容摘要:  阅读背景: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做好疫情防控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工作,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在报道实践中,新闻媒体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的同时要强化专业性,避免踩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ldquo...
  阅读背景: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做好疫情防控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工作,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在报道实践中,新闻媒体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的同时要强化专业性,避免踩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分秒必争”。在应对过程中,新闻报道好比双刃剑,既可以不断地向人们传递正能量信息、鼓舞士气,协助相关部门缓解民众情绪,也可能成为舆情的触发者,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负面效应。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多次出现发布的新闻信息被“颠覆”事件,引发争议。舆论认为,新闻报道频繁“反转”,为抗击疫情期间的社会治理埋下较大隐患。那么,应该如何避免疫情报道的误区呢?

  一是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事件“瞭望哨”功能。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时,舆论焦点问题比较集中,互联网各类传闻四起,新闻媒体要根据事态的不断变化及时设定报道议程,客观公正报道以满足群众知情权。此次疫情报道中,武汉当地媒体受到舆论批评,重要一点就是缺乏担当、失声缺位,对舆论关注的疫情关键信息视而不见。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地方媒体要快速反应,加强本地信息的真实传播,发挥媒体报道的预警功效,防止谣言传播。

  二是强化信息传播方面的专业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复杂性,涉及到的医疗新闻专业性很强,媒体报道应当注意疫情报道的禁忌和规范,避免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特别是采访相关医疗专家观点时,应注重话语结论的科学性,避免生搬硬套将个别专家的思考与猜想作为科学验证的结论发表。在融媒体报道方面,应强化涉及疫情新媒体信息发布审核把关,避免成为虚假信息或个别非主流观点的传声筒与扩声器。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既要善于吸纳各群体的多元声音,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也要积极引导各类群体专业发声,避免个人观点被片面放大,激发负面舆情。

  三是要注重信息的表达准确性。疫情防控过程中,媒体涉及“是否属于SARS”“气溶胶是否为传播主要途径”等焦点议题不断反转,有网民以调侃的语气将此现象形容为“套娃式辟谣”,而参与消息传播的媒体也被网民诟病。比如有网民称,“媒体报道一会儿是SARS,一会儿又辟谣不是”“这些都不是民间传播的,是正规媒体正式说过的,不少还上了热搜头条的”。新闻媒体发布信息应考虑到受众会因知识水平差异而产生误解,断章取义或者措辞不当的信息发布后容易引起片面解读。针对一些争议较大的话题,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深度调查性报道去挖掘事情真相,以专业精神抽丝剥茧,厘清线索链条,普及科学知识。

  四是避免单方面信息传递引发心理恐慌。1月31日,有媒体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病毒,该消息瞬间被大量转发,随后,全国线上线下商家双黄连口服液被抢购一空,多地药店门口出现民众聚集哄抢购买。2月1日,上海药物所、@人民日报开始给该消息降温,强调“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媒体在秉持科学精神准确报道的同时,也应充分把脉社会心理,注意报道节奏和尺度,及时调整叙事方式。

  五是舆论监督不缺位,避免灾难当喜事报。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履行法律赋予的舆论监督权利和义务,目的是激浊扬清、匡正时弊、促进问题的解决。新闻媒体监督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避免谄媚官员,报喜不报忧,不讲问题,只讲防疫成绩,无视疫情灾难,提不得一点批评意见。用好舆论监督这把“手术刀”,有助于凝聚人心,给人以信心。新闻媒体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兼顾批评力度和报道尺度的平衡。

  针对公众焦虑和舆论热点,主流媒体和地方党媒应强化新闻专业精神,构建好政府与媒体联动的风险预判机制,以透明公开的方式为民众答疑解惑。在众声喧哗的舆论生态中,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杂音噪音所扰。最后,疫情当前,新闻媒体也需要在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增强社会的共情能力,给予更强大的社会心理支撑。(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卢永春)